人与物同有觉,觉也者,性之能也。
人是完整性的,是一种根源性的存在,需要将过去的回忆与未来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因此需要一种既能包容过去,又能展望未来的学问,这就是国学。因此,从文化上升到学术,形成研究的范式、方法,进而成为一种成熟的学科,就是国学健康、长远发展的关键,而现代大学国学院体制的建设,无疑是其中最具深远意义的实践探索。
传统文化中的独立人格、弘道意识、担当精神,首先应该在老师的身上体现出来,并影响到学生。上世纪80年代初,在拨乱反正的时代背景下兴起了一场民间自发的文化热潮。把握处理好上述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使之相得益彰,是国学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关于如何理解国学,学术界历经沉淀,大致提炼出三种理解进路:一是认为国学是我国固有之学术,这主要是就国学的内容和研究对象而言。二三十年代,随着北大、清华等一批国学机构的成立,最终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国学运动。
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文化与学术之间的多元身份张力,决定了国学事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三组关系,即开放性与主体性、价值性与知识性、学术性与社会性。国学院体制在高等院校中的扎根,为国学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强阵地。总结一下,从研究对象看,国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从教学体系看,她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未来的发展看,她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事业,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和莘莘学子加入其中。
史主要是二十四史,包括其他各类史学著作。她与我们民族的成长发展是伴随始终的,是无法割裂、摆脱掉的。正确的做法只能是对其吐故纳新,创新发展,用孔夫子的话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著名学者周汝昌说过,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咬文嚼字。
从这一点看,民族的复兴必然要伴随文化的复兴,只有文化的复兴,一个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比如,《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是中国文化之根,在传统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从文、史、哲的角度看,其性质显然是有所不同的。
特别是周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更是给中国的概念增添了新的内涵。读书班不属于规定的教学内容,是老师自愿发起,学生自愿参加,但实际上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经最早是指五经,后来发展为十三经,南宋以后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兴起,所以四书往往也归于经学中。所以同学们不要认为这是冷学问,在国际上这是很受重视的,国学院去海外名牌大学留学的学生多数都是西域方向的。
前一段网络上流传一篇文章《穿越千年嫁东坡》,那么,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苏东坡呢?是唐宋八大家?是北宋著名词人?当然不错!但如果仅仅这样认识苏轼的学术成就,那显然是不全面的。这样算下来,距今也不过百年。如果说,国学为吾国固有之学,那么能代表吾国固有学问的,显然不应该限于经、史、子、集,而应该将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进来。但参加的同学都乐在其中,认为学到的东西比课堂还要多。
国学院的学科基础课中有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中国经学史中国子学史,正好是文、史、哲并重,不过我们没有开设中国哲学史,这是因为哲学乃舶来品,中国传统学术中没有可以直接与其对应的内容,改为经学史和子学史,正好体现了国学的特色。更为遗憾的是,《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仪礼》这些经典完全被排除在文、史、哲的视野之外。
今天同学们可能对国学并不十分了解,但却能真实地感到国学的影响。基于这种考虑,人大国学院建院之初,首任院长冯其庸先生便提出了大国学的理念,认为国学不只是汉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意在把国学的概念与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组成的国家认同结合起来。
而国学是将诸子百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在国学院,论语研读老庄研读韩非子研读是一门独立的课,这与文、史、哲的教学和研究显然是不同的。《庄子·天下篇》中有句话道术将为天下裂,如果将传统学术比作道术的话,那么文、史、哲就是将其分裂开进行研究,而国学则是试图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所以国学的第一次兴起是20世纪初,同学们知道清华国学研究院吧?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那可是真正的大师,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与今天社会上所谓的国学大师可不是一回事——就是在那个时代出现的。有同学可能会问,在国学院要同时学习文、史、哲学院的课程,会不会任务过重,压力过大呢?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国学与之不同,是将五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人大国学院不仅开设诗经研读尚书研读周易研读等课程,还有春秋三传研读仪礼研读等。国是指中国,学则是中国固有之学问。
国学与文、史、哲是什么关系? 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同学们到了高中二年级会面临文理分科,一些选择上文科班的同学往往会报考文、史、哲专业,那么,文史哲与国学是什么关系呢?二者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简单地说,文、史、哲是分科之学,国学是汇通之学。国学院的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印行学生刊物《国学卮言》,成立了新风雅诗社,定期进行诗词曲赋的创作和吟咏活动,不少作品还发表在《诗刊》《中华诗词月刊》等刊物。
学习国学切忌好读书,不求甚解,故音韵、训诂包括版本目录校勘等小学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不过这种划分主要还是立足于汉语和汉民族的,是有一定的局限。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大家知道,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国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国家对国学也是十分重视的。那么,为何时隔百年之后国学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国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在。
说到这里大家可以明白了,国学是文、史、哲的综合和汇通,也是对文、史、哲的补充和完善。比如,大家上网随便一点就能看到各种国学的消息,还有专门的国学网、国学频道,里面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身边一些比你们年龄大的人也开始热衷于学习国学,如有领导干部学国学、企业家学国学等,各种国学讲座、研讨班更是如雨后春笋。所以我们还需要一种大国学的视野,把国学看作是一个多语种、多元文化的跨学科的研究。国学院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各种读书班,如《论语》读书班、《礼记》读书班、《老子》读书班、《庄子》读书班、《史记》读书班、《红楼梦》读书班等。
但对国学而言,则要把握的是完整的苏东坡其人和思想,既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也剖析其背后的天道性命、哲学观念,更梳理其对国家兴亡得失的总结和思考。读书班与课堂教学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读得细、读得慢,通过咬文嚼字力求贯通文字、考据、义理。
元宵节有灯谜会,清明节有放风筝等。今天国学已不局限在高校的象牙塔里,同时走向了社会,形成了一股国学热。
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学再次进入高等教育。这些活动不仅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也为社会所关注,同学们可以上网查一下,有很多报道的。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很少提及国学了。国学的第二次兴起是十多年前,这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开风气之先。虽然在某一时期由于现实的挫败,我们会对其丧失信心,甚至欲除之而后快,但这实际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古代文化如何经过古今之变,建构起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我们固有的文化如何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又保持我们文化的主体地位?我认为这也是国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其实除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外,当时其他一些学校,如北京大学、辅仁大学、齐鲁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都成立过国学研究院或研究机构,国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正式出现了。天道性命是《易传》讨论的问题,可归于哲学。
大家如果去过陕西宝鸡青铜博物馆,会看到著名的《何尊》,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但既然已经分科,又怎么能做到不分家呢?这就需要国学了,国学专业的设立就是要打破学科壁垒,贯通文、史、哲,培养通才型的学术人才。
人大国学院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给每届学生游学的机会——不是游山玩水,是需要交游学报告的。来国学院读书,与文、史、哲学院的最大不同是要同时学习后者的相关内容。